退避三舍的故事:重耳与楚王的聪明较量
在中国古代,有一个深具聪明和策略的故事,名曰“退避三舍的故事”。它讲述了晋国的重耳在危难时刻怎样以谋略保命,并在后来实现自己的承诺。这个故事不光传递了深刻的道理,也让我们看到了聪明与勇气的结合。
重耳的逃亡之路
话说春秋时期,晋献公由于听信谗言,杀了太子申生,还派人捉拿他的弟弟重耳。重耳对此感到非常恐惧,于是决定逃出晋国。在逃亡的岁月中,重耳经历了许多艰险,整整流浪了十几年,才终于来到了楚国。楚国的楚成王非常看重重耳的才能,将他视为上宾,尽心招待。
智者的承诺
在一次宴会上,楚成王询问重耳:“如果你将来回到晋国做国君,打算怎样报答我?”对于这个难题,重耳显得特别谦虚。他说道:“大王,无论兄弟们拥有的珍宝和美女让人艳羡,晋国的物品又怎么能相比呢?”楚王不满于这种过于虚心的态度,催促重耳给出一个具体的承诺。重耳微笑着回答:“如果能借无论兄弟们的荣光回到晋国做王,我一定会与楚国友好相处。如果将来我们之间发生战争,我会让军队先退避三舍,若是还有误会,再来交战。”这样的回答,无疑是以退为进,表现出重耳的聪明。
实现承诺的时刻
四年后,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。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。然而,机缘巧合,在公元前633年,楚国与晋国展开了一场战斗。虽然晋文公拥有强大的军队,但他遵循了自己的诺言,决定下令军队退了三舍,远离战场。
楚军见他们退却,误以为晋国是不堪一击,狡猾地追击而来。这一情况下,晋文公巧妙利用楚军的自满心理,成功集结主力反击,最终在城濮一战中大获全胜,赢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故事带来的启示
“退避三舍的故事”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启示。重耳以聪明和胆略化解危机,不仅保护了自己,更在后来的战争中赢得了胜利。这一成语如今比喻的是不与他人争斗,或选择主动让步。这不仅适用于军事战争,更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往实在了说,了解“退避三舍的故事”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困境与挑战时,做出更为聪明的选择。如果能像重耳一样,适时退让,或许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的机会和成功。

